浩口镇“哭嫁歌”抢救性录制:最后一位传人收徒传艺,传承千年民俗文化
浩口镇,位于我国湖北省监利县,是一个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。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——哭嫁歌。近日,为了抢救性地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,当地文化部门组织了一次浩口镇“哭嫁歌”的抢救性录制活动。而在这场活动中,最后一位传人更是收徒传艺,让这一千年民俗文化得以传承。
哭嫁歌,是一种在婚礼仪式上演唱的民间歌曲,它起源于古代,流传于民间,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。在浩口镇,哭嫁歌是新娘子在出嫁前,向父母、亲人表达不舍和感激之情的一种特殊方式。哭嫁歌的内容丰富,既有对家乡的眷恋,也有对未来的憧憬,更蕴含着对婚姻生活的美好祝愿。
近年来,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,哭嫁歌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逐渐衰落。为了抢救性地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,当地文化部门决定开展浩口镇“哭嫁歌”的抢救性录制活动。此次活动邀请了最后一位传人——张奶奶,以及她的徒弟们共同参与。
张奶奶今年已经70多岁,她自幼跟随母亲学习哭嫁歌,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演唱经验。在她的带领下,徒弟们也学会了这门技艺。在录制现场,张奶奶身着传统的嫁衣,手持扇子,唱起了那熟悉的哭嫁歌。她的歌声婉转动人,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爱情的向往,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。
录制过程中,张奶奶还向徒弟们传授了哭嫁歌的演唱技巧。她强调,哭嫁歌的演唱要注重情感表达,声音要富有感染力,同时还要掌握好节奏和韵律。在张奶奶的悉心指导下,徒弟们逐渐掌握了哭嫁歌的演唱技巧,他们的歌声也越来越有感情。
此次活动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浩口镇“哭嫁歌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,还让这一千年民俗文化得到了传承。在张奶奶的收徒传艺过程中,徒弟们纷纷表示,要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哭嫁歌。
据悉,当地文化部门将继续加大对浩口镇“哭嫁歌”的保护力度,通过举办培训班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,让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。同时,他们也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,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。
总之,浩口镇“哭嫁歌”抢救性录制活动的成功举办,不仅是对最后一位传人张奶奶的致敬,更是对千年民俗文化传承的肯定。在新时代背景下,我们应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,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闪耀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