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江畔“零污染”养虾新模式:人工湿地助力水产尾水净化
近年来,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,水产尾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。如何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,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。在汉江畔,一种名为“零污染”的养虾新模式应运而生,它以人工湿地净化水产尾水为核心,为我国水产养殖业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。
汉江,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,流经多个省份,养育了无数沿岸居民。然而,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兴起,汉江沿岸的水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。为了保护汉江水资源,当地 *** 和企业积极探索绿色养殖模式,其中“零污染”养虾便是其中之一。
“零污染”养虾模式的核心在于人工湿地净化水产尾水。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工程,通过植物、土壤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,对水产尾水中的有机物、氮、磷等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,实现尾水的净化。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,还能提高养殖效益。
在汉江畔,一家名为“绿源水产”的养殖场率先采用了“零污染”养虾模式。该养殖场占地面积约100亩,其中人工湿地面积达30亩。养殖场负责人介绍,与传统养虾模式相比,人工湿地净化水产尾水具有以下优势:
首先,人工湿地能够有效降解尾水中的有机物,减少对水体的污染。据统计,采用人工湿地净化水产尾水后,尾水中COD(化学需氧量)和NH3-N(氨氮)等污染物浓度分别降低了60%和80%。
其次,人工湿地能够提高养殖效益。由于尾水经过净化后,水质得到改善,有利于虾苗的生长,从而提高养殖产量。此外,湿地植物还能吸收尾水中的营养物质,为养殖场提供部分肥料。
再次,人工湿地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。湿地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,释放氧气,改善养殖场周边的空气质量。同时,湿地还能为鸟类、昆虫等生物提供栖息地,丰富生物多样性。
为了推广“零污染”养虾模式,当地 *** 和企业加大了宣传力度,并积极引进相关技术和设备。目前,汉江沿岸已有数十家养殖场采用该模式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当然,“零污染”养虾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。例如,人工湿地建设成本较高,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;湿地植物种类有限,可能无法满足不同养殖品种的需求。针对这些问题,相关部门和企业正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优化,以期在更大范围内推广“零污染”养虾模式。
总之,汉江畔“零污染”养虾模式的成功实施,为我国水产养殖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,我们应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,推广绿色养殖技术,为保护水资源、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