潜江虾稻共作模式再创新高:百万亩面积突破,亩均收益达1.2万元

近年来,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,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层出不穷。潜江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稻虾产业基地,近年来积极推广“虾稻共作”模式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据最新数据显示,潜江虾稻共作面积已突破百万亩,亩均综合收益达到1.2万元,成为全国稻虾产业的佼佼者。
潜江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,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。近年来,该市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大力推广“虾稻共作”模式,实现了农业产业的高效、生态、可持续发展。所谓“虾稻共作”,就是将稻田与虾塘相结合,既可种植水稻,又能养殖小龙虾,实现一地双收。
据悉,潜江市通过政策引导、技术培训、资金扶持等措施,鼓励农民参与虾稻共作。目前,潜江虾稻共作面积已突破百万亩,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0%以上。在百万亩虾稻共作基地中,稻虾共生、稻虾轮作、稻虾连作等多种模式并存,形成了具有潜江特色的稻虾产业体系。
潜江虾稻共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果,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:
一是资源优势。潜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,水资源丰富,气候适宜,为虾稻共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。
二是技术优势。潜江市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稻虾共作技术,如稻田节水灌溉、小龙虾养殖技术等,提高了稻虾共作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。
三是市场优势。潜江虾稻共作产品品质优良,深受消费者喜爱,市场需求旺盛。同时,潜江市还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,提高了产品附加值。
四是政策优势。潜江市 *** 高度重视稻虾产业发展,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,为稻虾共作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在百万亩虾稻共作基地中,亩均综合收益达到1.2万元,这一数据令人瞩目。这得益于潜江市在稻虾共作过程中,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。一方面,潜江市通过优化品种结构、推广优质稻种和高效养殖技术,提高了水稻和小龙虾的产量和品质;另一方面,潜江市还积极发展稻虾产业链,延伸产业链条,提高产品附加值。
潜江虾稻共作的成功经验,为全国稻虾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。未来,潜江市将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推动稻虾产业转型升级,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。同时,潜江市还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,共同打造全国稻虾产业示范园区,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贡献力量。
总之,潜江虾稻共作模式的成功,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,也为全国稻虾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 *** 、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下,潜江虾稻共作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

